• 中国外贸信托:以慈善信托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4-11-04 05:31    点击次数:56

    2024年,由中国中化出资、中国外贸信托担任受托的人“外贸信托-中国中化乡村振兴慈善信托(2024)”(以下简称“乡村振兴慈善信托”)正式设立。首期5600万元慈善信托资金专项用于定点帮扶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和林西县、甘肃武威市古浪县、河北石家庄市平山县。“乡村振兴慈善信托”锚定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五个振兴”齐发力,覆盖中学综合楼建设、农机采购、卫生院建设、农业生产线提升和特色养殖等29个帮扶项目,在激发乡村人才潜力、提升民众精神风貌、创造就业机会、增强集体经济和个人收入、改善生态和教育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注入金融活水,下好特色养殖“提质棋”

    特色养殖是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而资金短缺往往是这条致富路上的绊脚石。平山县南庄村就遇到过这样的难题。

    南庄村驻村书记回忆道:“养梅花鹿的确是一条致富增收的好路子,难就难在前期投入大,一头种鹿就要三万多元,许多乡亲因为资金门槛被挡在了致富路外。”资金短缺是制约南庄村特色养殖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养殖户们渴望扩大生产,却苦于资金不足,技术更新换代更是难以为继。

    这一困境随着“乡村振兴慈善信托”的精准资金注入而得到了有效的缓解。2024年,“乡村振兴慈善信托”投入帮扶资金,与村集体自筹资金、企业自有资金共同发挥作用,对梅花鹿养殖场进行升级改造,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把“静置”资产变为“活力”资源,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筹建原生态散养基地,承包山场1000亩左右,实施“放鹿归山”养殖计划,推动养殖数量有序增加,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自古有“鹿身百宝”的说法,梅花鹿作为传统药用动物,从鹿茸到“皮、毛、骨、血”,再到鹿胎、鹿筋等,都具有很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今年,在“乡村振兴慈善信托”的帮扶资金支持下,南庄村谋划建设原料基地、仓储保鲜库、产品深加工车间等基础设施,推动特色养殖向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提升全产业链价值,让养鹿产业真正成为当地实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加强长效管理,奏响生态宜居“主题曲”

    在甘肃武威市古浪县,一场关于生态宜居的绿色革命正在悄然发生,这个曾经以传统燃煤取暖方式为主的地区,如今正经历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用煤取暖、做饭比较麻烦,屋子里脏,而且不安全。”过去,像古浪县村民陈师傅一样,在农村地区使用传统烧煤炉做饭、取暖的不在少数。其安全稳定性较差,温度难以控制,而且会排放大量的有害物质,对居民健康和环境影响较大。

    在“乡村振兴慈善信托”的扶持下,古浪县持续统筹推进全县清洁取暖项目建设,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清洁能源的曙光,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为群众幸福加码。

    “煤烟变没烟,家里干净了”。这是村民们对清洁能源改造最直观的感受。太阳能和空气源热泵取暖设备的安装,不仅让村民们告别了烟尘缭绕的旧日生活,更让家家屋顶上的阳光转化为温暖的能量。

    而在古浪县黄花滩镇二墩村,“一老一幼”关爱服务中心的建立,更是“乡村振兴慈善信托”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生动体现。这里,宽敞明亮的功能室、设备齐全的医疗康复室,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温馨舒适的活动空间。老人们在这里不仅可以享受到可口的饭菜,还能在饭后与老友打牌、下棋、写字、唱曲,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

    在项目的运营管理中,特别是在生态保护、文化建设等需要长期资源投入且成效不会立即显现的领域,慈善信托可发挥信托服务在运营管理中的专业化与体系力优势,确保项目的可持续运行,让乡村振兴久久为功,让帮扶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村民。

    强化技术支撑,铺就乡村振兴“创新路”

    在林西县十二吐乡达康产业园区2000栋暖棚内,一串串色泽鲜亮的番茄在智能监控系统的守护下茁壮成长。2024年,在“乡村振兴慈善信托”的助力下,一幅充满“科技范儿”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这片田野上徐徐铺展。

    “乡村振兴慈善信托”在园区投资安装的900套物联网智能水表及过滤器、电磁阀、阀控仪等附属设备已经陆续投入使用。在种植“黑科技”的加持下,园区实现了实时监测和控制棚户用水量、可用手机客户端缴纳水费等功能,推动设施农业智慧化、数字化。用村民兰国利的话说,温室大棚能实现“云端”种菜,“中国中化和外贸信托可真是帮了大忙”。

    “相比传统的栽培模式,新技术使得每亩番茄棚增产20%、节水30%、减肥25%、减药30%,同时节省用工费用3000元。”十二吐乡人民政府乡长吉日木图自豪地表示,“今年已产出番茄1300万斤,产值超5000万元,纯利润突破4000万元。”“智慧番茄”正映红当地农民的致富路。

    在林西县统部镇,4万多亩种养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同样令人瞩目。种养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如同一棵参天大树,枝叶繁茂,“牲畜粪污—有机肥—农作物—饲料—养殖”中的各个环节如同大树的枝丫紧密连结,同气连枝。

    在“乡村振兴慈善信托”的支持下,统部镇着力从技术集成、农机作业、疾病防控、农产品营销等方向发力,为农户提供“耕、种、防、收、售”全流程社会化服务,着力破解“耕地细碎化、种地收益低、农民老龄化”等难题,引导统部镇土地种植逐步由“条块地”向“一块田”转变,通过“小田并大田”实现耕地增加、作物增产、农民增收、集体增强的目标。

    推进产融协同,打好精准帮扶“效益牌”

    阿旗,这片拥有得天独厚自然条件的土地,一直是玉米种植的宝地。2023年,中国中化在这里投资建成了鲜食玉米加工厂,不仅提升了甜糯玉米的附加值,更为当地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据工厂负责人介绍,“农户们不再为运输和销售发愁,他们的玉米可以直接送到加工厂,价格比以前更高,收益更稳定。”

    2024年,“乡村振兴慈善信托”接过集团援扶资金的接力棒,从购置大型农机设备到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为阿旗的农业产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项目巧妙地将产业资源与金融禀赋相结合,通过持续推广MAP全程品控溯源体系,确保了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高标准的品质要求。这一体系的建立,实现了鲜食玉米种植、加工、销售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好地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推动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乡村振兴慈善信托”发挥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将农民、加工企业、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互利共赢的生态系统:农民通过种植高品质的玉米,获得了更高的收益;加工企业通过加工这些高品质的原料,生产出了更受市场欢迎的产品;而消费者则享受到了更安全、更美味的食品。这种产融协同的模式,不仅提高了整个产业链的效率,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引入慈善信托,打造中化援扶“新模式”

    自2002年开启援扶工作以来,中国中化不断扩大援扶地区和项目,为多个受援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做出了显著贡献。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强国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外贸信托以慈善信托为工具,开启了中国中化援扶工作的新篇章。通过严谨的信托结构设计、公正的受益人筛选、可持续的资产管理、及时的信息披露、专业的项目运营等方式,将委托人的慈善意愿真正变成可实现的信托目的。慈善信托的引入,进一步发挥信托工具在公益慈善领域的制度优势和信托服务在项目运营管理中的专业体系优势,加强对援扶资金和项目的监督管理,增强援扶工作的精确性与有效性,促进产融结合,提升乡村振兴质效,扩大公益品牌影响力。

    作为中国中化金融板块的核心企业和国内最早开展慈善信托的公司,中国外贸信托以实现“金融好社会”为使命,于2019年全额出资设立北京信诺公益基金会,并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慈善信托+基金会”双平台公益模式,入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22)》“公益慈善”类六大优秀案例之一。该公益模式通过与股东中国中化援扶工作对接,进一步延展为“援扶+慈善信托+基金会”的创新模式,打造出“圆梦行动慈善信托”“乡村振兴领头雁慈善信托”等多个公益慈善品牌项目,并荣获“中国金融年度优秀社会责任项目”“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优秀案例”等多项重磅荣誉。

    “外贸信托-中国中化乡村振兴慈善信托(2024)”在“援扶+慈善信托+基金会”的公益模式下,以金融的精准助力和慈善的温暖情怀,从特色养殖到智慧农业,从产业的转型升级到民生的切实改善,为乡村振兴描绘出一幅光彩夺目的画卷。(CIS)